滴滴出行与Uber在经历了血拼烧钱抢占领市场份额的肉搏厮杀阶段后,近日宣布在一起了。
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在Facebook发布的内部信,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后,Uber全球将持有合并后新公司20%股权,成为滴滴的最大单一股东。
但是,根据滴滴的公告,滴滴出行将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收购完成后,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为什么Uber全球在公告中说持有新公司20%股权而滴滴发布的公告称Uber全球持有滴滴5.89%的股权?
这是由股权的经济收益权与股权表决权的分离导致的。
根据《公司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换句话说,公司章程可以约定股东不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其实,滴滴与Uber在公告中所言均为事实,但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滴滴原有估值280亿美元,Uber中国估值70亿美元,双方合并后,Uber中国在合并后新公司中出资比例占20%,若无另外约定,即Uber享有合并后新公司20%的股权。但是,显然而易见的滴滴与Uber合并后的新公司章程中将对表决权做特别约定,Uber全球持有新公司20%的股权收益权但仅持有5.89%的表决权。从法律层面而言,这样做是可行的。
表决权意味着什么
简而言之,表决权意味着对公司的经营把控权。例如《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法律中此类表述较多,不一一列举但总体可见,凡涉及公司重大决策投票都是以表决权计的,绝非单纯以出资占有份额而言的。因此,简单的说,享有多少表决权意味着对公司享有多少决策权。
股权经济权益与表决权分离的益处
现在众多公司需要资金的注入,但又不能将公司领导权让给资方,除了原公司管理团队舍不得将辛苦经营的公司拱手让人之外,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有的资本方只想再转手卖个好价钱,或是有的不懂该公司所在行业、技术,不能带领创业公司继续做大做强。这个在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表现得由为明显,原创业团队有技术但缺资金,各投资人有资金但没技术。
将股权经济收益权与表决权分离,让投资人享受资本带来的收益,但又不能把控公司的经济管理,让原股东将公司经营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小结
在经济环境新常态下,通过企业间的合并,以引入资金、整合优势资源,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可行办法。公司章程作为股东间的宪法,约定将股权经济收益权与表决权相分离的模式,让企业既能引入新资本得以壮大的同时又能保留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管理权,让资本方无需负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即可实现资本的经济收益,实现双赢。
Uber在国内难以打开局面,与滴滴持续烧钱肉搏也未让其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有明显提升,趁资本还未烧完,自己还值钱的时候买个好价钱,与滴滴合并不失为明智之举。
滴滴出行以其20%的经济收益权既扫除Uber这一重要障碍,坐稳国内专车领域行业老大的位置。同时又不给Uber过多的表决权,5.89%的表决权让滴滴团队将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手中,牢牢把握公司业务经营的发展方向。